01
公开课
02
中文知识
03
中华文化
清明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。从自然角度看,此时大地春和景明,气候清爽温暖,万物 “吐故纳新”,呈现出勃勃生机。《岁时百问》中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 田间新绿初绽,枝头繁花似锦,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。 从人文层面而言,清明是人们缅怀先人、慎终追远的重要时刻,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根本,铭记先辈的恩泽与付出。
春风是一双巧手,将每一种鲜艳的色彩涂抹在名为杭州的这张画卷之上,三月是我送你的一份邀请函,邀请你来杭州,走遍春意盎然的各处景点,品味这座万千诗歌也道不尽的魅力城市。
春分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,亦是春季的中分点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均分,各为12小时,故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“分者,半也”。
风声鹤唳(拼音:fēng shēng hè lì)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出自于《晋书·谢玄传》,描述的是淝水之战失败后苻坚的前秦大军仓皇逃跑的故事。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,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。
投鞭断流源自《晋书・苻坚载记》,在筹备南征事宜的过程中,面对群臣讨论,苻坚放出豪言:“以吾之众旅,投鞭于江,足断其流。” 这一言论被记录在册,“投鞭断流” 一词也由此诞生
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,并特意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。在场的蜀汉旧臣无不触景生情,感慨万分,而刘禅却嬉笑自若,毫无思乡之情。当司马昭问及他是否思念蜀国时,刘禅竟坦然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这便是“乐不思蜀”成语的由来。
“中流击楫”原是晋代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桨的起誓行为(中流:河流中央;击:敲打;楫:船桨),后比喻收复失地,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;在句中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。
“狗尾续貂”: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,因任官太滥,貂尾不足,所以用狗尾来代替。后来,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了比喻拿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,使得前后不相称,多用于形容文学作品或事物的质量参差不齐。
东晋时期两位有志青年——祖逖与刘琨,他们情同手足,共被同寝,在半夜听到鸡叫声后,非但没有被其惊扰,反而视为催人奋进的号角,立即起床舞剑练武,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武艺。这一典故,后来便演变成了“闻鸡起舞”这一成语,寓意着有志之士抓紧时间,勤奋学习或锻炼,以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清晨。
上课APP下载
如何上课
常见问题
微信
在线咨询